这个见证通州运河文化的古老地名,再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 2019-11-07 14:47:30
  • 最通州

2012年,在通州运河核心区建设北京地铁六号线时发现明清通州古城东门和瓮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原通州新华东街东段通州旧城地区的北小门胡同,距离北运河西岸约300多米,该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民间传说北小门为通州东门所在的说法。

通州古城东门名为通运门,是通州古城通往运河的主要通道。通州是北运河的起点,也是漕运的终点,通州古城东门是漕粮、商品、人员和各种物资进入通州和北京城的必经之路,具有丰富的运河文化底蕴,拥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1.通运门由来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军攻克通州,大将孙兴祖受命修筑通州城,“甃以砖石,周围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建四门,东曰通运,西曰朝天,南曰迎熏,北约凝翠。

明代新建的通州城,是在金元时期的通州城基础上扩建而成。扩建的城池是在金元通州南墙外向南继续接筑,元代经过通州城南的通惠河被包入城内,位于元通州城南和通惠河之间的一条通往运河的要道被纳入城内,在其东端修建城门,是为旧城东门,此街遂演化成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此街就是东门内的东大街。

通运门位于东城墙上,门外有一个半圆形的瓮城,朝鲜使臣朴齐仁在《燕行录》中写道:“由通运门而入,即通州城东门也,门设曲城,谯楼坏毁。”此段文字中的“曲城”就是东门的瓮城。通运门的瓮城内有一座庙,叫白衣观音庵。

《通州志》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老人,不知其名,也不知道从哪里来,住在东门瓮城白衣观音庵内,自称一百零八岁,于顺治十四年坐化。瓮城开有两个门,南北两侧各开一门,分别叫做南小门,北小门,由东门各有道路通向南小门和北小门。北小门外通往通州东城墙北段的外河沿,也可向东抵达土坝。南小门外接元代通惠河,有桥跨河上,根据朝鲜使臣记载,“东城门外有大石桥,上建二彩门,一则利民金堰,一则通庾玉津,桥下为虹门以通船路,盖城中凿河之下流为泓处也。”

上世纪50年代拆除通州城墙,南小门和北小门各自形成一条街巷,通过南小门的道路连接东关大街,在20世纪60年代的通州地图上写作通运大街。这条街虽然叫做大街,其实和胡同也差不多少,后来通运大街名称被取消,并入到北小门胡同中,20世纪70年代初的通州地图上有清晰标注。

2.通运门与运河码头

通运门之所以名“通运”,就是因为通往城外的运河。成祖迁都北京后,“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14。]为满足京师的粮食的需要,明廷利用漕运将南方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通州成为漕粮转运和存储重地。

永乐年间,在通州旧城西门内建设大运中仓,在南门内以东建大运东仓,同时在旧城西门外空地建大运西仓。运到通州的漕粮一部分存储于通州城内的各个粮仓中。最初,漕粮从张家湾上岸,然后陆运至通州仓和北京仓。

正德年间,漕船于夏季水大之时可抵达通州东门外运河边,漕粮就从通运门运进城中的粮仓中。嘉靖七年(1528年),吴仲重开通惠河,使漕粮能够经通惠河运至北京城里,并在通州城北关建石坝一座,转运京粮,在通州城东关外建土坝一座,转运通粮。

土坝就位于通运门的瓮城外池塘东侧的运河西岸,嘉靖《通州志略》记载:“土坝一处,在州东城角防御外河。通仓粮米就此起载”。

从此,漕粮就在通州城的东关和北关上岸,石坝码头和土坝码头成为漕运专用码头,朝廷在两坝之南另辟有民用码头,并在漕运码头和民用码头之间建立黄亭一座以界分码头功能。

黄亭子以南沿河地带民间俗称大河沿,河边分布着很多商业和民用码头,昔日通运门外的东关大街自通州东门折向东南,与运河平行,因靠近河岸码头而形成一条商业繁华的街道。

3.通运门与漕粮入仓

明清时期,漕粮有一部分要存储在通州仓,入通仓的漕粮经土坝验收、过斛、装袋之后,开始往通州仓转运过程。漕粮入通仓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城内车运路线,另一条是城外护城河水运路线。

通运门是漕粮由陆路入仓的必经之路,漕粮自土坝上岸,然后自土坝起车入通州东门,沿着东大街至北大街南端,过通流闸桥至南大街北端,然后向西转入西大街,经西大街、新城大街先后抵达大运中仓、西仓。土坝设有车户,负责运粮至通州仓。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鲜人朴趾源来中国为乾隆皇帝祝贺70大寿,路经通州,描述了通州城内运粮情形,“既入东门,至西门五里之间,独轮车数万,填塞无回旋处。”自东门至西门之间系指通州旧城的东大街、西大街和通州新城的新城大街。

《通州文物志》中记载,清嘉庆二十三年立《三义庙创立义园碑记》碑文中就描述了很多山东人在通州从事小推车短途运输业务。漕粮经东大街入仓,有时还搭建遮棚暂时堆放漕粮,朝鲜使臣权时亨曾亲眼见到东大街两边堆放漕粮的景象,“由东门入城,左右路旁各有三四十间虚棚,此则税谷下陆积置所云”。

可见,东大街在漕运期间既是暂放漕粮的地方,也是漕粮入仓的通道,是体现通州运河文化的一条重要街巷。

4.通运门与东大街

通州东门外的运河码头林立,来自国内外的各各种物资在此上岸,并经东门入城,因此通运门内外为通州商业繁盛之处。

位于通运门内的东大街是通州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大街两侧店铺林立,东大街附近还有很多市场,如明代东大街附近有米市,在钟鼓楼前;果市,在东门内以东;布缕市,在闸桥北,体现着通州的商业精神。

在朝鲜使臣的记载中,通州商业非常发达,朝鲜使臣孙万雄描写东大街:“由东门而入,重门复关,屹然完固。人民之众,车马之多,輷輷殷殷,磨戛杂沓,市肆殷华,触目炫愰,非所经列邑可比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沿运河北上,在通州烧杀抢掠,通州城四街被焚毁,东大街商业顿时凋零下去,难以恢复昔日景象。清代中后期,位于东大街路口以西罗家桥西侧的万寿宫市场逐渐崛起,逐渐取代了东大街而成为通州最热闹的商业区。

5.通运门地名的再生

1952年,通州城被拆除,通运门自1368年建成直至拆除,总共在历史上存在了584年。拆除后的通运门原址形成了北小门胡同,东边有土坝、铜关庙胡同,西边有东大街、北果子市、南果子市胡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通运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就连东门这个民间使用的地名也从口语中逐渐消失了。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自1952年古城东城门拆除拆除至2012年东城门遗址重见天日,恰巧经过整整一个甲子的轮回。通运门遗址的出土无疑为中国申报大运河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增添了重要的运河文化例证,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底,北京地铁六号线二期通车,位于通州古城东门遗址处的车站就被命名为“通运门站”。

通运门这个见证通州运河文化的古老地名再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核心区的标志性地名而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同时也预示着通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