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 食物有情

  • 2018-11-10 09:59:46
  • 每日新报

任何食物都有它最绚丽的时刻,我把它叫做“决定性瞬间”

几乎很少有我不爱吃的东西,但人的故乡的口味印记是顽固的,家乡的食物最让我心动。食物有根,搬不走,硬要把它从四面八方聚到一个灶台,只是吃个表面文章。2018年10月末,日渐萧瑟的深秋时节,一部被称为“馋哭亿万观众”的美食纪录片横空出世,代表其成绩的一串数字让屏幕内外都激动得暖意洋洋。综合收视率0.3370%,位列当晚所有卫视节目收视率排行第九位。互联网上线12小时,总计播放量1.4亿。目前豆瓣评分9.4分。

陈晓卿。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现腾讯视频副总编辑,携“舌尖”原班人马卷“食”再来。时隔四年,这一次,吃的是《风味人间》。

9.4分仍在收尾

播出前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如果有批评,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到上周日,《风味人间》的第一集《山海之间》、第二集《落地生根》已播出,汹涌而来的好评并没有让总导演陈晓卿石落心头。相反,整个团队忙忙碌碌中,随时待命,熬夜苦战。

“后面几集还在收尾,播出期的工作非常繁杂。”《风味人间》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片子虽已播出了,但相关工作还有很多,包括其后腾讯视频还将发布《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等“风味系列作品”,所以陈老师特别忙,时间都是碎片式的。

当从别人口中得知豆瓣评分数字不错时,总导演陈晓卿说开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然而,陈导在播出前的谨慎保守态度,则呈现了其在创作外的另一种诚意。“播出前我们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现在的传播业态这么复杂,发生什么都有可能。”大量的时间,陈晓卿都在给团队打预防针,“如果有批评,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这是属于一个因太爱吃太懂吃太会吃而成为亿万吃货美食KOL的谦虚态度,也是一个严肃纪录片导演的专业态度。毕竟,距离2012年“舌尖1”惊爆全民味蕾,已过去六年。

六年间,各种各样的美食纪录片,美食综艺,美食公众号,美食电商,美食网红,一批又一批,来了又去。于是,观众还是那些观众,口味和眼光却已经天差地别。如果止步不前,就是一种倒退。所幸,陈晓卿还是那个陈晓卿。

有根才有生命

许多食物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原产地享用,它才是美食。上百人的拍摄、制作团队。历时两年。摄制组跨越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法国到西班牙,从越南到摩洛哥,从秘鲁到埃塞俄比亚。《风味人间》整部纪录片中国内容占三分之二,其余则为国外食物。在陈晓卿看来,单纯记录下美食与人文的关联还不够,他希望在《风味人间》中,能够对全世界的饮食文化展开一次追本溯源的探究,通过美食探讨我们生活的世界。陈晓卿这样解释,“有‘根’的食物才有生命。”第一集《山海之间》。同一个土豆,法国人加入奶酪,搅打而成绵软香甜的瀑布土豆泥,在甘肃,人们手工捶打韧劲十足的土豆泥“洋芋搅团”。火腿,片子记录了皖南的和西班牙的。十多年经验才能做好一只皖南火腿,部位更是分为滴油、中方、上方等;西班牙做火腿也不简单,手艺高超的切片师落刀起片薄如蝉翼。人类祖先没有沟通,不约而同找到同一种肉类保存方法。这也是陈晓卿觉得最为有趣的地方。西班牙人的谚语是,在我看到日落的地方,在为我奉上食物的地方,请给我美酒与火腿。

甘肃的老伯则会告诉你,若要吃好饭,洋芋砸搅团。第二集《落地生根》中有一段讲述的是“小麦的旅行”。一万年前,人类驯服了小麦,九千年前,小麦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小麦往西遇到了火,成了面包。小麦往东遇到了水,就成了面条馒头。

其中,有一段关于枕头馍的解说是这样的:一路向东,来到淮北平原,小麦遇见了擅长用蒸汽烹饪食物的中国人。

一口直径1.6米的大蒸锅,才能为每个1.5公斤的面团提供足够的蒸汽。水汽充足,温度恒定在90度,一个半小时后,洁白光滑,浑圆紧实,更如枕头的大馍可以出炉了。层层包裹的馍瓣,面香浓郁,柔韧筋道。最后大馍师傅对着镜头说:大馍蘸酱豆,越吃越长寿。这是陈晓卿认为最好的食物,“许多食物,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原产地享用,它才是有生命的美食。而搬到遥远的他乡,多少都会水土不服,甚至自暴自弃。”对了,陈导老家在安徽,枕头馍应该就是他的故乡味觉编码,一辈子的白月光。

好吃 超微观和显微摄影

通过技术革新,用全方位的视听感受带领大家看到风味形成背后的奥秘。第一集,开场,煮得正至火候的手抓羊肉,肥瘦相间,丰腴肥嫩,汁水热气隔着屏幕喷薄而来。秃黄油配白米饭,拆出来的蟹膏蟹黄,鲜香滑腻的金色脂膏,缓缓地渗入洁白晶莹的米饭粒中。播出之时,网上吃货哀嚎遍野,魂穿屏幕,有人留言说,大半夜的,我恨我,为什么要看这个折磨自己,更恨陈晓卿,你你你,你知道多少人深夜爬起来网购,又有多少人起床刷锅炒菜吗?陈晓卿好像还嫌观众恨他恨得不够,这一次的《风味人间》与中科大的“美丽科学”团队合作,拍摄中加入了更先进的显微摄影、超微观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别,能够窥见食物细微的变化和纹理,让食物更加完整更加细腻地呈现出来,“通过技术革新,带领大家看到风味形成背后的奥秘。”陈晓卿承认,纪录片创作现在越来越多地“迁就”观众,所谓“迁就”就是全方位满足观众的视听享受。所以,运用戏剧化的外观,运用科技的手段,带来有意思有内涵的视觉奇观,成为“风味”的秘密武器。“你看,食材之间种种的碰撞反应,在环境下的细微变化,通过微观摄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就能让观众进而思索某些味道和口感是如何产生的。”

于是,“风味”里的食物自然看起来更好吃更有趣。

新鲜 食物视角

任何食物都有最绚丽的时刻,就是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表现充分就能有共鸣。马肉马肠,在低于零下20度的环境里,极速冻结,肉的纹理里开出一枝枝晶莹的霜花;在腌制火腿的过程中,细小的盐粒缓慢地一点一点渗入到火腿肉内部;卤水与豆浆相遇,如此这般凝结成了豆腐;还有,都知道螃蟹要蘸醋汁更好吃,但为什么会好吃呢?微观摄影进行了科学解释。我们看到,当酸性物质接近蟹肉时,蟹肉的肉质纤维会瞬间展开。让观众流口水的同时,也知道了蟹肉如何变得更加美味。中国美食流传下来如此多的传统,为什么祖先会选择这样处理食物?口说无凭,从微观视角中获得佐证。据说,新技术的运用在《风味人间》整部片子中占据了千分之五,而这千分之五需要付出的是时间的代价。陈晓卿说,显微摄影拍摄的失败率非常高,一个镜头的完成往往需要半个月。从成片效果和观众反应来看,陈导时间成本的付出可以说是值得的,“我当然希望不停给观众带来新鲜感。”陈晓卿说的新鲜不仅指食物,还有新鲜的视角,“任何食物都有它最绚丽的时刻,我把它叫做‘决定性瞬间’。当这个瞬间表现得特别充分的时候,自然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专业拍纪录片拍了二十多年,《甲子》《百年中国》《刘少奇》《宋庆龄》《森林之歌》《一个时代的侧影》……大型历史纪录片、历史人物传记片、文献纪录片都拍过,也拿过大奖,结果,作为业余爱好的“吃”,如今却成了陈导最著名的标签。“一部作品的成功,其实更得益于全中国最受瞩目的平台以及纪录片的产业政策。现在国家政策为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作为一个受人瞩目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对自己的评价冷静而客观,“而我个人,更多是赶上了好时候。”

至于一部好的纪录片,陈晓卿仍然认为,虽然希望用技术手段给观众不停带来新鲜感,但技术不是最主要的,如何讲好故事永远是核心。新报记者 赵睿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