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宅的远古文明:上宅文化遗址出土

  • 2017-02-23 08:38:39
  • 京郊日报

上宅文化陈列馆展厅局部。

上宅文化遗址出土:小石猴(长3.1厘米)。

石器之复合刃器。

上宅,是一个村名,也是一项考古学文化名。该村位于平谷区金海湖镇,明朝时此地曾安兵扎寨,故时名上寨,近现代改为今称。在远古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生存,并昭示出北京地区原始农业的萌芽。

西有周口店 东有上宅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跨入新石器时代。1984年底的文物普查中,在上宅村西北角的一块高4米多的台地上,发现了埋藏丰富的新石器遗址。

这一发现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国家文物局下拔专款,1985-1988年开始全面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2500平方米。经测定,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8层,第一、二层分别是耕土层和唐、辽文化层,第三层至第八层为新石器时代堆积层,各层的包含物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序列。新石器堆积层可分为三期四段:第八层为早期;第七、六层为中期早段;第五、四层为中期晚段;第三层为晚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经炭十四科学测定,上宅文化年代距今7000至6000年之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其社会性质为原始社会阶段。

据村民反映,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时,曾在遗址附近发现成片的红烧土,推测应为当时的居住遗址区。虽然已荡然无存,但在平谷大兴庄镇北埝头村发现的另一处新石器遗址弥补了这个缺憾。那里发现的13座居住房址,属于椭圆形或抹角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地面直径在2.5米至4米之间。在房屋中部的地下埋有保存火种的深腹罐,罐口稍露出地面,居住面普遍经火烧烤,平整坚硬。从房址的形式看,当时人们就住在这种篱笆墙式半地穴房屋中。

通过进一步的考证研究,专家普遍认为,北京东部泃河流域的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三河孟各庄遗址、天津蓟县清池遗址)和遗存属于同时期、同区域、同渊源,特征相近,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文化面貌独树一帜,展现了泃河流域一种独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而上宅遗址特征鲜明的器物群正是其文化代表。因此,这种早期文化被称之为“上宅文化”。

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多次对上宅遗址考察后指出:“京东平谷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大有可能性与京西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研究,后先相继。”又表示:“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辉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新石器中、晚期)的空白。”

远古遗珍 灿烂的曙光

上宅、北埝头两处遗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约近万件。1989年在上宅村南、金海湖大坝脚下建立了上宅文化陈列馆,这是我国第一座以考古学文化命名的专题陈列馆。馆的外形类似新石器先民居住的半地穴式马架子窝棚,内部设有两层展厅,所展新石器文物大致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艺术品三大类。

生产工具大多为石质,主要是打制、琢制、磨制、压削的大型石器和细石器,共2000余件,有石斧、石锛、石磨盘、石磨棒、单面起脊斧状器、复合刃器、柳叶形石刀等。石斧是原始农业的重要工具,砍伐树木、刀耕火种;石磨盘和石磨棒用来加工粮食、研磨制陶的泥料等。复合刃器是一燧石质刀片镶在一硬度较软的骨质柄的凹槽内,经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是用来加工肉类的工具,且骨柄与刀刃之间发现有胶层,表明那时人类就已经会制造粘合剂了。

生活用具皆为陶器,可复原的近千件。陶质分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色以红褐为主,主要有深腹罐、钵(包括圈足钵)、碗(包括圈足碗)、杯、勺、器盖等。外形多有饰纹,纹饰常见刮条纹、压印之字纹、篦点纹、抹压条纹等组成的双纹、三角纹、羽状纹、波纹等。在这些陶器中,圈足器和深腹罐是上宅遗址陶器的代表器形,口沿特征明显,都是厚圆唇。

陶器的出现将人类文明的曙光进一步扩大,这些陶器反映出当时制陶技术已有一定水平。部分器物可看出明显的缀合修补痕迹,即在裂开的陶片上各钻个孔,便于“缝合”,这让人联想到上世纪流行于民间的“锔盆锔碗锔大缸”,办法如出一辙。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

最具艺术性和创造力的器物是上宅先民的“装饰艺术品”。小石鱼、石羊、石龟和石猴等饰件造型准确、手法古朴;精巧的陶制空心球、陶海马、陶羊头、陶熊头、陶猪头等饰物神态生动、惟妙惟肖;长短和粗细不一、石质和陶质不等的耳珰形器,应是身着草裙的原始美女们的珠宝首饰吧。

长仅3.1厘米的黑色滑石质小石猴,其头部雕刻出眼睛、眉毛、耳朵、鼻子、嘴巴,而整个身子却做成了蝉的样子,真是一种奇特的想象。据说,这件小石猴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最逼真的石雕之一。残长8厘米的陶塑猪头,头型瘦长,双耳较小向后背,拱嘴较长,两侧刻划獠牙一对,栩栩如生,明明就是一只没有被驯化的的野猪模样。美术史学家指出:上宅陶塑猪头,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较早而造型最精真的一件工艺品。陶塑猪头和石猴这些艺术品,把我国的雕塑史提前了1000年。

此外,还有一种罕见的鸟首形陶器,包括鸟首支架形陶器、鸟首形陶柱和鸟首镂孔器,造型别致优美,据推测可能是一种祭祀用的器物,显示了先民的“图腾崇拜”。

一件件得以重生的遗珍映刻着原始人类敏锐的观察力、来源于大自然的艺术灵感和超乎想象的惊人技术。因时间有限,不能尽兴观赏,看来要多到馆内来几次了。

上风上水美上宅

上宅村地处半山区,面积不大,约300余户,千余口人。地势北高南低,村北为低山丘陵,村南为平原。平原南侧曾有一条大河由东而来,向西奔淌,成为村妇洗衣、顽童戏水的乐园。水势凶猛时,需要数人互相挽着臂膀才能穿行。越过大河南侧的小山便是金海湖水库,那是古老的泃河水从天津市蓟县进入平谷的蓄水和防洪灌溉设施。由此可知,上宅这一带曾有着异常丰沛的水资源。

北面靠山,有利于背风;临水而居,便于饮用和灌溉。新石器时期,随着气温逐渐变暖,人类开始走出山区,选择水源地区聚族而居,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建造房屋,逐渐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开始了定居生活。据考证,上宅文化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在穿行村中小路奔往上宅遗址的途中,喜见一棵枝条密布的古槐树,近三搂粗,萧瑟的冬日里已然又刻下一圈年轮。有人说上宅的先民来自明朝初年著名的山西大移民,这棵树立庄就有。或许,这棵古槐就源于当初背井离乡的人们携带的槐树枝条或种子呢。而今,它成为历史的见证,伴着尘世的喜乐,护佑着这片乡土。

上宅遗址处是一片平整的台地,保护区面积约4000平米。这块地上仍在源源不断地出产着粮食,日益现代化的村庄建了生态园,盖了村史馆,面貌日新月异。秉承上宅灿烂文明的濡养,村民们继续用勤劳与智慧将一张张的文化拼图一代代传递……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